网站首页  中心概况  红色遗址  红色英模  红色文存  红色史话  红色教育  红色传承  研究成果  互动交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渭河流域红色资源研究>>红色遗址>>马栏革命根据地>>正文
马栏革命根据地
2022-04-08 15:19   旬邑县人民政府 审核人:   (点击: )

马栏革命旧址位于旬邑县马栏镇马栏村西约400米的西河坡村北的山梁之上,距县城53公里。2003年9月,该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旬邑县委、县政府开始修复建设马栏革命旧址,2011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由关中分区党政军机关及中共陕西省工委马栏旧址、习仲勋旧居、马栏七孔桥、关中分区大生产成果展览室、马栏革命纪念馆、纪念广场、纪念碑、水上剧场、烈士陵园等部分组成。

马栏革命旧址组图

关中分区党政军机关及中共陕西省工委马栏旧址,现存窑洞375孔。1941年底,关中分区机关迁到马栏镇马栏村,先是住在群众家中,后相继开挖了300多孔窑洞。1942年12月,中共西北中央局决定将中共陕西省委与中共关中分委合并为中共关中地方委员会,统一领导关中分区和陕西国统区党的工作。1943年1月,中共关中地委成立,机关仍驻马栏镇,并设立统一战线工作部,领导原中共陕西省委所辖国统区党的工作。1946年1月,为进一步恢复和加强陕西国民党统治区的党组织,做好统战工作,中共陕西省工作委员会成立,工委机关驻旬邑县马栏镇。1949年4月,中共关中地委改为中共三原地委,关中分区至此完成了其12年的历史使命。这期间,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工委、中共关中地委领导分区军民广泛开展大生产运动、抗日救亡运动、人民支前运动,领导关中国统区工作,发展了生产和贸易,满足了革命根据地发展和军民所需;建立了广泛的统战关系,策动了众多武装起义,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把马栏了建设成了关中分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习仲勋、汪锋、张仲良、赵伯平、高锦纯、张德生、文年生、王世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长期工作和战斗过。习仲勋同志更是在旬邑马栏等地工作战斗长达7年之久,在马栏的革命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2011年修复后的旬邑县马栏关中分区机关旧址

习仲勋马栏旧居

关中分区大生产成果展览室,1942年,中共中央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边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规模的生产劳动。关中分区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动员、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及党政机关、部队、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成立了生产委员会,并规定党政机关每人种地6亩,学校每人2亩。在大生产运动中,习仲勋、霍维德等分区领导模范带头,一马当先,上山开荒,对群众鼓舞很大。到1944年,分区军民共计开荒36.28万亩,在马栏相继建成了红军医院、被服厂、修鞋厂、仓库,兴建了大礼堂、小会议室、工字房和七孔石桥,边区城乡经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为展现生产成果,中共关中地委在新修的工字房内举办了军民大生产成果展览。2003年9月,展览室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中分区大生产展览室工字房

马栏七孔桥,1942年至1944年,为了解决交通困难、方便物资运输、打通关中分区与延安的通道,关中分区组织马栏军民人拉、肩扛采集石料,在马栏河上建起了一座七孔石桥。全桥长55.8米,高5米,采用古代石拱桥的建造方法,桥墩中间大两头小,以减少流水对桥梁的冲击。该挢是沟通旬邑、铜川的主要公路桥梁。1977年补修桥面时,加宽1米,增筑了栏杆。1986年再次维修,增设了两边人行道及钢管栏杆。马栏七孔桥是目前旬邑境内保存年代最久、较为完整的石拱桥,也是关中分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克服严重物质困难、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经济封锁、使西安及全国各地的人员和军用物资通往延安的红色通道。2003年9月,该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旬邑

马栏七孔石桥

旬邑

水上剧场

关闭窗口

 999策略白菜手机论坛渭河流域红色资源研究中心  地址: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学府中路2号999策略白菜手机论坛
电话:029-86173063 邮编:710021